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行业要闻 >> 重新审视出版社与印刷厂以价格为核心的合作模式

重新审视出版社与印刷厂以价格为核心的合作模式

2011-03-18  来源:迪培思网  浏览:4693  0人参与评论
摘要: 印后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印刷产品的品质,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是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图为质检专家在检测印刷产品质量。
      印后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印刷产品的品质,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是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图为质检专家在检测印刷产品质量。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今年的书刊印制质量有何新形势需要关注呢?“在100本有质量问题的书中,有65本质量问题出在印后装订。”我国印后专家王淮珠曾对书刊印刷质量作出这样一个结论。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3·15”专项质检活动的检测结果也发现了同样问题,即在各类出版物印制过程中,印前制版质量好于印刷质量,印刷质量又好于印后质量,在所有问题中,印后装订问题最为突出。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通过采访出版单位出版部负责人和印刷业质检专家发现,今年的印后装订质量问题似乎面临着比往年更加严峻的形势。今年在原有行业诟病已深的背景下,新问题的出现激化了成本投入与利润回收的矛盾:印后装订厂倒闭、招工难、设备简单低档、装订材料质量良莠不齐……印后质量的提高已与整个出版印刷业的工价调整和利益重新分配紧密挂钩。但若印刷企业连最基本的利润都拿不到,甚至在赔钱的前提下接单,他们又能以什么为基础采购高档设备、留住高级人才,让印刷产品质量节节高升呢?

  设备、材料、技能、工人影响印后质量的四大因素

  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站长王术功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了印后装订质量问题频出的几大原因。

  首先,整体上印后装订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低于印前和印中环节,企业大都采用简单、低档的机械设备,并且还有很多活件都是手工操作。同时,印后活件比较零散,有些活件也不便于使用高端设备来做,如特殊折页、加光盘、装塑料袋、加腰封等都必须手工完成,这也影响了整个装订工序的运行,无法提高操作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水平,难以进行规模化大生产。

  其次,装订材料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热熔胶市场混乱,各厂所产的胶的成分不一,价格体系也不稳定。如此下来,有的企业为了压低成本就选择购买价格较低的装订材料,势必会影响到书刊装订效果。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教材掉页事件,也多与教材所用胶质量不达标有关。

  再次,对于装订材料的性能特点和使用要求,许多企业的一线操作工人并不了解。事实上,印刷对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整洁度、甚至光线的明暗都有较高的要求,其中温湿度对纸张、油墨和装订材料性能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如在使用胶粘剂进行胶装时,就需注意纸张和胶粘剂在特殊温湿度下性能的变化。

  最后,值得业内深思的是,今年出现的新问题是印后装订企业的用工荒问题较为严重。王术功表示,装订工人收入低,流动性大大高于印前和印中环节的工人。在缺少熟练工、甚至是普通工人的情况下,图书的印后装订质量就更难以保证。据作家出版社出版部主任杨全介绍,今年春节后该社几本图书的质量问题就与春节过后工厂招工不满、开工不足或者个别工序紧张、新工人培训不到位有关,图书印制质量风险较大。

工价过低、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上升决定印后质量的深层原因

  说起今年更为严重的用工荒问题和印后质量问题,王术功和杨全都指出了深层原因。杨全介绍了他们春节后走访一些印刷厂的突出事例:各家企业老板都在抱怨人工成本太高,像装订环节的领机、裁刀师傅岗位,工资须提至每月3000元才能留住工人,同比提高了15%~30%,而辅助工每月工资也不能低于2000元。

  此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成为了影响印后质量提高的一个因素。如有的热熔胶在去年年底时的价格为1800元~1900元/吨,而现在已突破2400元/吨,涨幅在20%以上,但是出版社的工价并没有普遍跟着上涨。虽有些已经在调整,但大多数出版社的涨价还在拟议中。

  据杨全分析,在现行工价下,单纯的不包含复杂零件加工(如粘页、包腰封、插书签、加光盘、贴标签、套塑料袋等)的图书装订还能有些利润,不会赔钱,但若有零件加工就大不相同了。具体来说,一个普通装塑料袋的熟练工每天能装1200个袋,按照月工资2000元计算,每天工资为67元,而以现在每个袋3分钱的工价计算,能支付给工人的成本为36元。很显然,对装订厂而言这是赔本的买卖。

  王术功告诉记者,印后工价在整个印刷环节中最低,企业利润最薄,如此企业在装备上的更新就会很慢,能用手工操作的就不用机器来做,同时在购买原材料上也会受制于成本收益的考量,不买质量好的材料。金盾出版社出版部主任陆进福也表示,工价过低,企业的质量标准也就不会太高。

  王术功说:“正是因为工价太低,利润太少,原材料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上升,企业根本无力支撑,很多装订厂都倒闭了,这是目前出版社和印刷厂都非常着急的事情,它关系着整个的书刊制作质量问题。”

  没有了印后装订厂,一些出版社就希望印刷厂能有自己的配套装订能力,但若在一家本无装订车间的印刷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装订车间,势必还要牵扯到设备、人员和场地的问题,并不那么容易。

  调整分配体系社厂依存共解质量难题

  “面临这样的形势,出版社应该怎么办,各社情况不同,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我认为适当提高工价,尤其是装订工价,是业界要认真对待的时候了。出版社与印刷厂相互依存,谁过不好了,对方也难受,工厂不能顺畅地生产,出版社的图书周期,图书质量就无从谈起。”杨全在给记者的书面回复中如此写道。“所以,我希望出版社与工厂能够加强沟通,在新形势下把以价格为核心的合作做一番新的审视。”

  杨全同时表示,印刷、装订是有利润的行业,尽管出版社未必算得清工厂的账,但这个行业在10多年工价未变的条件下一直在发展,发展资金也肯定大多来自生产利润。印刷行业的工价是市场机制运作的结果,绝不是哪一方所能强加。因此,现在是原本平衡的状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在强调失衡的同时,也要看到大致平衡的方面。

  王术功与杨全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表示,现在业界已经到了不得不重新评估各项加工费用的分配比例、重新进行市场分配的时候了,这是根本的问题。此外,在工价过低、难以招工的环境下,企业也应该仔细思考自己的转型问题。王术功认为,今年对印刷企业是个关口,面对电子出版物的冲击和社会对行业的环保要求,今后的质检问题会对绿色环保更加关注,而工价低、招工难等问题或许能从客观上督促企业改变经营、管理和用工策略,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水平,从单纯的加工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


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对本网的原创文章,转载而不注明出处者,将严厉追究其法律责任!
收藏】 【打印】 【关闭

跟贴区0人参与(点击查看)

发帖区0人参与(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迪培思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