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行业要闻 >> 探索我国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回顾

探索我国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回顾

2011-07-18  来源:慧聪网  浏览:11831  0人参与评论
摘要: 印刷,作为一种图像与文字复制的技术,其社会意义在于它在复制文字与图像的同时记录和传播着相应的历史文化,因此,最早出现印刷技术的国家必然是人类文明的古国。印刷作为一门用来复制的实用技术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所熟知的印章即是它的早期雏形。

    印刷,作为一种图象与文字复制的技术,其社会意义在于它在复制文字与图象的同时记录和传播着相应的历史文化,因此,最早出现印刷技术的国家必然是人类文明的古国。印刷作为一门用来复制的实用技术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所熟知的印章即是它的早期雏形。印章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很早,约在殷代即已经有大量由金属、石、陶、骨等制作的印章。早期的印章多为阴文,即文字凹于印面,后来又出现了阳文印章,即文字凸出于印面,印章在历史上主要的使用功能是作为记号或标记的证明,尚不是以复制为主要目的工艺形式,但是简单的印章中包含了复制技术中凸版及凹版的深刻原理,对于印刷技术的发明在印的观念上以十分重要的启迪。

 

    发展历史

 

    唐朝初期,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用梨木或枣木作版材,用刀把图文刻出来,然后在版面上涂上墨,然后将纸张覆盖在着墨的印版上,再用刷子在纸上施加压力刷拭,完成图文的转印。这一时期的雕版印刷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每一新的图文信息都需要一重新雕刻一块新的木版,而木版的雕刻过程是很费力费时的,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最早也是出现在我国。

 

    宋代,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活字由单个字符组成,可以组合在一起印刷出相关图文信息,用完拆开后又可以重复使用。

 

    随着雕版技术和活字印刷的发展,公元1340年,我国发明了彩色雕刻套印版,即将同一版面的内容,按色彩要求雕刻成几块同样大小的印版,各用一色,逐次加印在同一张纸上,颜色从最初的两色到后来的五色和七色。到17世纪20年代,发明了木版水印版,其印刷品刻工精细、颜色妍丽、浅深适度、鲜丽如生。

 

    活字发展到14世纪,德国人谷登堡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当时印刷技术成果,发展出了铅、锑、锡合金活字,使文字印刷的成本大大降低、质量和速度大大提高,为世界印刷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谷登堡是首先使用活字印刷的欧洲人,历史关于他的史料记载不丰,目前还不能确定他是否借鉴了东方国家的活字工艺而发展出铅活字还是其独立研究的结果,应该说,谷登堡最重要的贡献不是在使用了活字印刷而是在发展活字的铸造工艺方面。谷登堡并不是最早使用金属活字印刷的人,11世纪初期我国首先发明了胶泥活字,但耐印度还不十分理想,中国的活字技术发明后较早地传播到今天的朝鲜地区,13世纪中叶朝鲜人使用青铜铸造活字,约一百年后,谷登堡发展出铅合金活字工艺,更容易铸造,印刷效果更加精良,但铅是一种公认具有较高毒性的金属,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对人体有害。

 

    1845年英国人制成了由重铬酸盐与胶组成的感光液,从而实现了用照相的方法制作铜锌版,这是印刷历史上又一重要发展,结果是由于将摄影的图象引入到印刷,人类复制现实的能力向前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对于历史资料的记录来说,意义重大。

 


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对本网的原创文章,转载而不注明出处者,将严厉追究其法律责任!
收藏】 【打印】 【关闭

跟贴区0人参与(点击查看)

发帖区0人参与(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迪培思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