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传统的印刷术而言,印刷必有印版,而我国传统的印版是手工雕刻的,可见手工雕刻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印刷之源。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手工雕刻技术在大约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晚期,已经用于陶器的制作和用树皮布印花,这是印刷工艺技术的开端。到了商朝,手工雕刻技术被广泛用于在龟甲、兽骨之上或周边刻文字。此后手工雕刻技术曰益成熟,并用于钟、鼎、彝、器、碑文、玺印、砖瓦等制作上,从而引发出封泥、盖印、印染、拓印等与印刷术颇为近似的转印、复印技术,为印刷术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技术基础。
印刷是复制术。印刷通过印墨将印版上的图文转移到承印物上,印墨和承印物对于印刷术是必不可少的。印刷术的承印物主要是织物和纸张。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在总结前人制纸的基础上,用树皮、破布、旧鱼网等纤维原料,制成了质地优良的纸张,史称“蔡侯纸”。纸的发明和纸张质量的不断改善为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印刷术作为转印复制对象的内容无非图像和文字两大类,由于社会对文字的广泛需求,直接促成了手工雕刻技术的成熟和完善,而文字几经演变才成为笔画少且简洁、规范、易于刻版印刷的文字。现有文献资料表明,汉字简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新石器时期的图形文字;商朝至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金文和铭文在内的大篆;秦朝时期的小篆;两汉时期的隶书:魏晋期间的楷书;宋以后的宋体以及现代的简化字。在文字演变的过程中,笔的发明和发展,使文字得以迅速演变成用于书写、镌刻和印刷的规范文字。
世间的任何技术均以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存在前提,印刷术也不例外。社会环境及其对印刷这一复制术的需求,是印刷术出现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之一。这种工艺技术,随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萌芽、发展和完善。